“我将继续努力提升雕刻技艺和产品品质,让更多的人了解洮砚,爱上洮砚。让传统技艺代代相传,是我义不容辞的责任。”国家级非遗砚台制作技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卢锁忠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甘肃洮砚以其色泽碧绿、温润细腻的特点而闻名,与广东端砚、安徽歙砚、澄泥砚齐名,并称中国四大名砚。1995年,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洮砚乡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民间雕刻)之乡”。2008年,洮砚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作为国家级传承人,多年来,卢锁忠致力于洮砚的传承和创新,并积极对作品进行版权登记,让洮砚在新时代依然熠熠生辉。
用心传承技艺
卢锁忠是土生土长的洮砚乡人,儿时的他经常随母亲回娘家。在那里,他最喜欢看姥爷、大舅精雕细刻做砚台,在心里默默种下了传承的种子。1985年,17岁的卢锁忠正式跟随姥爷和大舅学习雕刻洮砚。学艺3年,卢锁忠顺利“出师”了,并离开家乡去寻找更广阔的机会。
1991年,卢锁忠来到兰州,受聘于一家洮砚制作公司。甘肃省工艺美术大师刘爱军是该公司的总设计师,卢锁忠则负责教授洮砚制作刀法。在工作中,他认真向刘爱军学习洮砚制作技艺。“45岁之前,我从未在凌晨两点前睡过觉,一天到晚都在作坊里埋头苦干。每天与石头打交道,用一件件作品来讲述我的人生。每雕完一块砚,我就会觉得人世间又多了一位知己。”卢锁忠表示。
卢锁忠的辛勤付出得到了回报。2006年,他的砚台作品《幸福》《丰收》等获第四届中国文房四宝名师名砚精品大赛金奖;2008年,砚台作品《满江红》《琵琶行》获第十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金奖,《文房四宝组合》获第十届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精品博览会传统艺术金奖;2010年9月,《三龙戏水》《佛心祥云》等上百方制作精美、材质细腻的洮砚作品亮相上海世界博览会,同时为上海世界博览会特别雕制了《见证盛会》等6方石砚作品。
在提升自身技艺的同时,为了传承洮砚文化,卢锁忠开设培训班,收徒授艺,正式拜师学习者40余人,被点拨指导者数不胜数,其中包括甘肃省级工艺美术大师8人,非遗传承人19人。同时,他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及高校展开深度合作,开展或参与研学活动、实习活动、艺术交流活动,共培养100多名专业人才。越来越多的人在他的影响下认识、了解和爱上了洮砚。
此外,卢锁忠还参与当地洮砚博物馆的建设工作。如今,这座博物馆已竣工,入藏精品洮砚达数百方。“要通过这座博物馆,把当代洮砚艺术的最高水准展示在世人面前,并给后人留下一些文化标本。”卢锁忠表示。
为进一步传承洮砚制作技艺,卢锁忠的儿子卢广成毕业后回到老家从事洮砚的电商运营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卢锁忠积极推动洮砚“走出去”。2018年,卢锁忠参加了“中国甘肃民间艺术家赴俄罗斯专题交流展”,并在莫斯科国立师范大学美术学院举行的洮砚收藏仪式上,介绍了洮砚的历史。“洮砚生在乡野偏僻之地,大多数人听说过却没见过。让洮砚走出甘肃,走出中国,是我一直坚持在做的事。”卢锁忠表示。
“雕”出美好新生活
传承洮砚制作技艺的同时,卢锁忠也在思索如何让洮砚艺术产品融入老百姓的生活。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卢锁忠和儿子卢广成将传统洮砚制作技艺与当代文化相结合,设计出不同类型的非遗文创产品。一件件独具文化特色的洮砚文创产品,让消费者在了解深厚洮砚文化底蕴的同时,近距离感受了非遗技艺的精妙绝伦,让非遗焕发更加迷人的光彩。
“2017年,我们开发了一批纪念品袖珍小砚,在中国非遗博览会上获得好评。”卢锁忠表示。2018年以来,他们积极推广线上销售,分别在京东、拼多多、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线上店铺。进行线上销售的同时,在线听取受众反馈意见以及改善建议,打造出“文公子”和“艺砚阁洮砚”品牌,线上年销售额超400万元,单一平台月销售额近20万元。在今年4月举行的甘肃文化旅游周上,“文公子”洮砚系列产品备受消费者青睐。
如今,洮砚产业逐渐成长为带动当地乡村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很多农户凭借这一技艺“雕”出了美好的乡村新生活。自2019年开始开展扶贫就业工作以来,帮助脱贫家庭达20余户。项目形成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助农模式,惠及5个行政村,50户村民,量产5938件产品,人均增收2.6万元。此外,卢锁忠还开设非遗工坊,培育人才,拉动农户增收,直接带动就业50余人,间接带动就业200余人,人均增收1万元。
“未来,我们还将持续对村民进行培训,将文化创意和非遗技艺深度结合,促进洮砚技艺的创新发展,助力乡村振兴。”卢锁忠表示。(本报记者 侯伟)
(编辑:刘珊)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